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案 - 广东省汕头市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

新闻动态

客服中心

  • 客服QQ:37210429
  • 客服电话:0773-5808175
  • 电子邮件:yshds@163.com
  • 产品经理:13507836906

使用帮助

下载专区

常见问题

  • 公文传输系统安装运行环境?
  • 如何备份公文和数据库?
  • 重新安装如何恢复公文数据?
  • 购买后,试用数据是否沿用?
  • 售后服务免费期限多少年?
  • 能否运行在虚拟空间?

广东省汕头市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

作者:智元软件 来源:www.chinadoc.com.cn 发布日期:2014-08-27

  电子政务是政府机关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信息网络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建设本质上是一项系统的、深刻的行政管理优化改革工程。

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各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及地区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带动力。


  一、制定本规划的背景

  近年来,汕头市委市政府遵循国家信息化发展方针,抓住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契机,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领导,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应用,取得显著的成效。政府内部电子化管理体系、政府网站建设与信息发布体系已基本形成。在巩固已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重点正逐步向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以及网上事务处理跨越。

  (一)发展概况

  1.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设

  我市政务外网平台已初步构建完成,作为其主体的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已初具规模。该网络架构于我市电信宽带城域网的网络平台之上,实现了市政府与各区县政府及市直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传送,网络连接速率均大于2M。部分区(县)也建立了自身的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成为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的延伸,实现了区政府与辖区内街道(镇)和区直单位的快速网络连接。我市政务外网通过“九运会”光纤与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相连。

  2.公众网站建设

  市政府门户网站于2003年改版并正式开通以来,积极发挥窗口作用,按照企业、市民、投资者、旅游者等不同服务对象,对政府部门的服务事项进行梳理归类,初步整合了政府信息资源,初步实现对经济和社会的在线管理和对公众的在线服务。各区县政府也已基本建立起自己的门户网站。

  目前我市绝大部分市直职能部门已经建立了公众网站,实现了网上政务公开。据调查统计,约有72%的单位实现了网上单向互动,有15%的单位实现了网上双向互动或在线事务处理。

  3.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

  我市不少政府职能单位,如法院、公安、工商、税务、社保等,都组建了本机构专用的业务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在业务流程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成效。发展改革、环保、外经贸等部门通过自己的公众网站开展了业务管理系统的应用,部分业务实现了网上直接办理。随着信息管理系统在电子政务领域的逐步深入应用,我市的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也已初具规模,建成了一批适应政府机关办公业务需要和辅助领导科学决策需要的实用数据库,如法律法规数据库、企业信用数据库等。

  4.办公自动化应用

  目前我市绝大部分党政机关内部已经实现了内部公文电子化,有45%单位内部初步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普遍掌握了现代办公技能,信息化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了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转变。

  5.电子政务统筹管理

  电子政务统筹管理工作实现突破。市政府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对电子政务项目的组织管理、项目规划、实施过程管理、绩效评估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对全市电子政务项目和使用市级财政资金投资的公共服务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经费实行统筹安排使用,力求增强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计划性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促进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合理构建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二) 存在的不足和差距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虽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体制性障碍仍未突破。电子政务管理体制不够畅顺,信息化建设协调难度大,电子政务建设领域存在的投资分散、重复建设等体制性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各自为政现象依然普遍。现行管理体制下的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现象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共享性等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各区(县)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会造成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兼容等现象。

  ——重复投资严重。基础设施和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重复投资严重。有些业务专网规模小、技术落后、带宽窄且未能互连互通,直接导致资源浪费、实用性差、应用难以开展,维护、管理费用较高。

  ——应用处于较低层次。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应用还处于较低层次,未能实现网上协同办公,“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滞后。

  ——信息共享和利用不足。政府网站缺乏规范化管理,多数网站不具备后台数据库支持与相应的技术后援,信息量不足,更新不及时。信息采集环节薄弱,缺乏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不足、封锁严重,缺乏开放和共享的机制和政策措施。

  ——尚未形成社会效应。我市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同和参与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相当一部分市民还不习惯直接去参与政府的电子政务活动。

  ——保密安全有待健全。保密安全建设不到位,没有做到同步规划建设,安全保密措施投入不够,保密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一方面严重威胁已建系统的安全运行,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另外对数据的保密定位不清,往往采取一刀切,从而形成信息孤岛。

  ——财政资金投入的规范化管理仍有待加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资金仍未列入财政预算,各部门在电子政务方面的投入仍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三)发展趋势

  根据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潮流,新时期电子政务建设将展现新的发展趋势。纵观国内情况,随着电子政务建设在“十五”期间的高速发展,以及在“十五”期间国内通信环境的飞跃式发展,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注重条线,横联滞后;注重建设,整合滞后;注重网络,应用滞后”,是国内电子政务建设的普遍现状,“重整合、重应用”必然是电子政务“十一五”建设的主旋律。从实际情况出发,我市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体现为“两个转变”:

  1.电子政务建设从以政府的管理职能为出发点,向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转变。

  前几年形成的以政府部门自身职能为出发点的电子政务框架,将会强化行业部门的局部利益,不利于减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办事环节。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将体现“以网络为工具、以用户为中心;以应用为灵魂,以便民为目的”的理念,把企业和公众真正作为用户,对其进行管理和服务。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新型的电子政务工作模式。公众不必知道政府部门如何设置,职能如何进行分工,业务需要哪些部门审核,只需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政府网站上提出一项符合要求的业务请求,提交给一个“虚拟政府”,“虚拟政府”便会自动将用户材料分发到各相关部门,并组织各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其进行审核。这既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能,方便了用户,又对政府工作人员形成有力的约束,有利于树立公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2.电子政务建设从以垂直行业性管理体系为主导,向以横向区域性管理体系为主导转变。

  垂直行业性管理体系主导的电子政务建设,极易形成相互封闭、互不相通的网络体系,造就新的部门屏障与数字鸿沟,增大地方政府的管理协调难度。今后的电子政务建设,应当以横向区域性政府管理体系为主导,梳理各种业务事项在不同部门间的工作流程,建立连接各个政府部门的政务平台,实现“一站式”的电子政务服务。这有利于增强政府的管理协调能力,减少重复建设、各自为政的现象,促进资源和数据共享,优化政府部门的职能设置。


  二、 电子政务的发展框架

  (一) 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扩展现有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功能,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高速宽带、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安全可靠、可扩展性强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广泛应用各类政府业务信息系统,积极推动政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内部办公过程无纸化,对外审批服务网络化,努力使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因素。

  具体建设目标是:

  ——连接市四套班子、各区县和市直各部门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构建完毕,为政府公共服务系统和事务性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持,基本实现同级和上下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

  ——“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取得较显著进展,相当一部分政府业务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实现“一站式”网上办理和部门间网上协同处理。

  ——政府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社会管理和应急处理的能力明显增强,应急指挥系统得到充分应用,各部门对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比较深入。

  ——政府业务系统工程和公共性、基础性、战略性数据库基本建设完成,信息资源共享程度明显提高。

  ——形成完备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制定实施与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二)电子政务平台布局

  汕头市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电子政务内网定位于内部办公,如密件传输、信息收集等。电子政务外网定位于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和开展业务系统应用,如政务公开、网上办证、网上监督投诉、业务流程管理等。

电子政务外网是非涉密网,部分与互联网相连,向社会开放,用于各部门推行政务公开,为公众提供网上许可和网上监督服务;部分与互联网逻辑隔离,不对社会开放,用于各部门实施办公自动化、开展业务系统应用。我市各级政务机关只有一个统一的外网平台。汕头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建设已有一定的基础,“十一五”期间,该平台将进一步进行扩建,实现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互联,并实现功能拓展。

  电子政务内网由于涉及现有保密制度,分为汕头市党政内网和汕头市政法网两个涉密网络,与互联网物理隔离。汕头市党政内网尚处于规划中,将根据省的统一部署启动建设,用于党委和政府系统传输涉密信息,不对社会开放。汕头市政法网仅用于公检法和司法系统传输高度机密的信息,不对其他政府部门开放,也不对社会开放。

  汕头市电子政务网络逻辑拓扑图如下:

 (三)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框架

  根据我市电子政务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大门户、三个体系、四个中心、五项支撑、六类应用、七大保障”。

  ——一个核心:以“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目标。

  ——两大门户:外部网上门户和内部网上门户。前者面向企业和公众,即开展G to B(政府对企业)和G to C(政府对公众)业务的统一门户;后者面向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和公务员,又分为G to G门户(政府对政府)、G to E门户(政府对公务员)。

  ——三个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的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和标准体系。

  ——四个中心:建立全市电子政务的四个系统运行中心,即网络中心、安全中心、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

  ——五项支撑:建立通用的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包括:

  身份认证与数字签名、电子印章系统、数据交换平台、即时通信平台、工作流引擎。

  ——六类应用:包括协同办公系统、决策指挥系统、社会管理系统、重点业务系统、政府电子商务系统和基础数据库建设。  

  ——七大保障:从七个方面保障和促进电子政务的建设,包括: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资金投入和运用管理、人才队伍和推广宣传、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技术保障与专业服务、产业支撑和产业带动。

  汕头市电子政务发展总体框架图如下:


                               汕头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图

  (四)工作原则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遵循“统筹规划、加强领导;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以保障电子政务健康、有效的发展。

  ——统筹规划,加强领导。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防止各自为政。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能,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推进全市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在安排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时,要优先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公共服务、优化社会监管、提高科学决策水平以及提高应急指挥能力的应用系统建设。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电子政务建设必须以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政府业务的需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要讲求实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组织制定全市电子政务数据交换标准,大力推进统一标准的贯彻落实。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效益,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三、“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

  “一网式”电子政务是政府行政部门通过统一入口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为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提供信息与服务的方式。推行“一网式”电子政务,有利于实现政府对公众的高效便捷服务,有利于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以及跨政府部门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我市“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创新行政管理理念、方便公众为原则,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和机关效能建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网上依法行使行政许可权和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全面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我市“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应坚持“依法行政、方便公众,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的原则,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机关作风转变,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实施,把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放在首位,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规划,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寻找突破口,先易后难、先搞试点、以点带面,分阶段实施。

  我市“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的前提下,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便民利民、高效快捷、功能完善、覆盖面广、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整合政府职能,优化业务流程,建设一个跨部门、一体化、支持前台(门户网站)和后台(包括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办公系统、数据库、安全平台和业务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等)无缝集成的智能化综合系统,实现网上审批、网上公共管理等电子政务的业务功能。

  (二)建设内容

  在“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中,“网上审批系统”是核心建设内容,该系统的建设,将有利于简化政府审批流程,加速审批过程,规范审批行为,转变政府部门的工作模式,提高办公效率,加强监督功能。我市的“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应以“中国汕头”政府网站为门户,建立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和办理审批单位之间的协同办理机制,将全市主要的行政审批事项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集中上网,变串联式审批为并联式审批,实现“一站式”加“一网式”服务。公众或企业需要查询、申报简单审批或上报各种统计数据时,可直接在“中国汕头”政府网站上查询、上报各种统计数据及办理部分审批事项,实现“一网式”服务;需盖章、领取证件(批文原件)、提交原件等复杂审批的,可以到政府审批中心实现“一站式”审批或上报。

政府网上审批系统主要由两个子系统组成:网上申报子系统、网上审批子系统。通过网络转换服务器实现外部受理、内部办理、内外互动。网上审批服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申报业务管理、审批业务管理、审批业务查询、统计报表及问卷调查管理、限时服务管理、投诉管理、实物管理等。

  “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用户身份验证问题,可以通过使用数字证书解决。数字证书由市信息化主管部门组建市电子政务安全中心开展应用。

  (三)试点与推广

  我市的“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要以市企业投资服务中心为试点,以外商投资企业联合登记和市基建投资项目申报等工作为突破口,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理念,优化行政流程,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入口统一、功能完善、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一站式”电子政务平台和跨行业、跨部门的多功能网上审批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按照“一站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完成”的工作模式,把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的行政许可事项逐步通过互联网提供“一网式”电子化服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该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统一审批平台、信息交换、网上审批业务流转、文档验证服务、用户授权管理等功能,并对企业和个人提供审批业务流程查询、表格下载、在线填报、在线受理等服务。

  四、电子政务的两大门户

  我市政府网站的发展,已从各个政府部门建立网站进行形象宣传、机构职能介绍、办事指南、公众沟通的初始阶段,进入到重点开展门户网站建设的阶段。统一的政府门户是大量政府网站建设之后的必然趋势。门户区别于通常网站的鲜明特征在于:

  ——集成性。门户是有机集成各个政府部门网站、并以统一的入口和方便使用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的网站。

  ——综合性。门户功能齐全,面向业务,使用者以统一身份认证和单点登录的方式,集成了各种应用系统或专业服务的功能。通常带有一个大型的开放型的搜索引擎和后台知识库。

  ——个性化。门户在其使用者登录之后,其版面布局、显示内容、功能项目随着不同的使用者而不同。

目前的政府门户建设的主流趋势是建立“外部门户网站”和“内部门户网站”,简称“外部门户”和“内部门户”。“外部门户”和“内部门户”结合起来,形成“前店后厂”的关系,实现对外服务和内部管理。

  (一)外部门户

  “中国汕头网站”(http://www.shantou.gov.cn)是基于互联网的我市政府外部门户,充分利用现有网站资源,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各部门、各区县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体化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对企业(G to B)、政府对公民(G to C)的应用体现,是政府为企业及社会服务的网络门户、政务公开和对外宣传的窗口、沟通大众的桥梁。

  外部门户的建设要求是:

  ——完善“中国汕头”政府网站,以用户为中心,利用网络优势,打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将原本分属政府各部门的业务进行整合,按电子政务的新脉络,向用户提供具有“单一窗口”、“一网式”、“全天候”、“自助式”等特点的在线服务。

  ——统一建设和完善各部门网站,对于已建的部门网站,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限时完善,充实内容,扩充服务领域,并逐步整合到政府门户网站上来;对于未建部门子网站的单位,充分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系统,按统一标准建设,实现信息协同发布。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公众网站建设的协调和效果评估。

  ——作为“一网式”电子政务的面对公众的统一窗口,受理公众业务,颁布受理结果,并作为广大公众参政议政的综合园地,逐步实现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互动式交流。

  (二)内部门户

  内部门户建立于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上,专门面向各级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是政府对政府(G to G)、政府对雇员(G to E)的应用体现,又分为G to G门户和G to E门户。内部门户是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日常工作和交流的窗口,同时也是信息发布的平台。登录该平台,工作人员可直接了解全市的各类信息动态,并以单点登录的方式进入业务系统。

内部门户的建设要求是:

  ——门户首页。内网门户首页在不登录的情况下,仅仅展示公开的信息。用户登录后,将更多展示符合用户角色的个性化的信息。

  ——信息发布。信息发布通过一个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展现“版块”(portlet)将所有信息展现出来,所有信息来源有三个:一是管理员通过管理界面发布,二是从办公自动化系统或文件交换系统中来,三是从其它业务系统中来。对发布的文件,系统应提供审核发布的功能,按照用户指定的流程完成信息的发布。

  ——个性化。用户能够在权限范围之内对自己所见的界面显示样式进行修改,自定义的界面不会影响他人。这样用户就能够根据自身工作和爱好需要,定义自己的门户界面。

  ——相关业务系统。通过门户的单点登录(SSO),显示和自身工作相关的业务版块。业务的个性化还包括展现在用户面前的仅仅是自身工作相关的信息,例如需要自己处理的文稿,审批的文件等等。

  ——信息搜索。集成统一搜索引擎服务,进行网络内的全文检索。

  ——门户管理。该功能只有管理员可用,包括基本信息管理、内容管理、统计分析、网站监控、信息发布。

  五、电子政务建设的三个体系

  (一)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为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提供组织、标准和政策的保障,主要包括相关政策、考核制度、应用系统运行维护制度、用户管理制度、访问控制制度、授权管理制度、配置管理制度等内容。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管理体系的构建,既要遵循中央和省的有关制度,又要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主要要求如下:

  ——强化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在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进一步发挥市信息产业局的职能作用,主持制定我市电子政务管理制度,解决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加大对电子政务的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全市电子政务资源。

  ——电子政务建设应进行绩效评估。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包括事前评估、事后评估和应用评估,内容包括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实效性,是否符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要求,是否符合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等。

   (二)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是保障电子政务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可控性、可管理性。完整的安全体系,包括六个层面:物理安全、信息传输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整体防病毒体系、数据安全。

  1.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设备、设施以及其它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以及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及各种计算机犯罪行为导致的破坏过程。它主要包括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媒体安全三个方面。

  2.信息传输安全

  要求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能被窃听和篡改,如使用在网络层进行数据加密处理的安全虚拟专网(即SVPN:Security Virtual Private Network)等技术。

  3.网络安全

  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分析与系统安全评估等安全产品的合理部署与配置,最大限度的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防止各种恶意的攻击和破坏。

  4.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包括:身份认证服务、授权服务、信息保密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抗抵赖服务。这些服务互相关联、互相支持,共同为业务系统提供应用安全保障。

  5.整体防病毒体系

  现在的计算机系统每时每刻都面临计算机病毒的巨大威胁。整体防病毒体系是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预防为主,防杀结合”的理念,通过部署全线的产品,“御毒于网络之外”,带给整个网络一个安全无毒的环境。

  6.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体现为异地互为备份和容灾备份措施。

  (三)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包括网络构造规范、政务数据资源交换规范、安全体系规范、各类指标体系、运行管理规范、系统建设开发规范等内容,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这些标准包括:

  ——网络构造标准。包括政务网网络设计建设标准、网络设备选用及安装管理、政务网互联协议标准等。

  ——政务数据资源交换标准。包括分类方法、元数据、编码规则、标识语言、数据格式、交换协议、资源组织、管理结构等。

  ——安全体系标准。包括安全策略制定标准、物理层安全建设标准、网络安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数字证书管理标准、应用系统安全标准、系统管理标准、应急系统构建标准等。

  ——各类指标体系、运行管理标准、系统建设开发标准等。

  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国家电子政务相关标准已经陆续颁布,各省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也在加快标准完善细化和颁布执行。我市电子政务的标准体系,必须遵循国家标准和广东省的标准。作为具有我市特色的标准体系的建设重点,应该放在“跨部门共享数据标准”上,以有效支持“一网式”电子政务建设这一核心目标。


  六、电子政务的四个系统运行中心


  (一)网络中心

  根据汕头市电子政务平台布局,我市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分为外网网络中心、党政内网网络中心和政法网网络中心。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我市电子政务网络中心建设和运作的协调工作。

  网络中心的定位是:

  ——各自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换枢纽,横向连接本级网络组成部门,纵向联结上级和下级网络中心;

  ——政府内外网门户的接入中心,根据需要为政府部门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

  ——各自网络的运行管理中心,配置、监察和控制网络的运行;

  ——各自网络资源的管理和调配中心,根据各单位需要调配网络设备、通信带宽等各项网络资源。

网络中心的建设应体现技术先进性、标准性、开放性、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可管理性、可扩展性的原则。

  (二)安全中心

  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建汕头市电子政务安全中心。安全中心的职责是:

  ——负责维护信息和网络安全,建立信息网络安全监管机制,形成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协调管理体系。加快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和监督管理。

  ——建设符合省要求的CA认证注册服务中心(RA),负责建立和维持整个政务信息系统中的信任结构;提供密钥管理服务;提供政府信息系统资源的访问授权管理服务;

  ——负责建设管理政府公钥系统、授权管理等安全基础设施,为政务信息系统用户提供智能化信任服务和智能化授权服务;

  ——开展数据灾难备份系统建设。

  安全中心应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并实施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预警、保护、检测、反应、恢复、反击等六个环节的控制,保证全市电子政务平台的安全。

  (三)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运行电子政务系统所需的重要服务器、存贮着大量的政务数据。市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组建汕头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的职责是:

  ——建立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提供数据交换接口。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和标准,提供跨部门、跨格式、跨平台的数据交换服务,为不同系统以及信息资源库建设提供数据交换支撑,从技术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建立全市集中数据存储中心,满足信息资源库及数据分析对存储的要求,满足数据交换对存储的要求。

  ——建立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负责全市基础性政务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实现基础数据库的共享访问和授权使用。在实  现公共资源的整合和各专业系统互连互通的基础上,深化各类数据应用服务,促进政务部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数据中心采用开放标准的体系架构、构件化设计,能实现业务、功能与性能的简单方便扩展和跨平台使用。数据中心根据任务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区域,如:应用服务区,数据存贮区、运行维护区以及外部接入区等,以便于对数据中心的管理。

  (四)服务中心

  全市电子政务网络服务中心统一设于市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服从网络中心的管理,其主要定位和职责是:

  ——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与省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连接中心,对电子政务网进行网络监控,保障全市电子政务网络的畅通和正常运行。

  ——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及电子政务有关应用系统的维护单位,保障网站的安全和及时更新。

  ——全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连接互联网的接入中心,根据需要为有关部门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

  ——全市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为市级党政机关提供技术支持和网络设备维护,确保电子政务网中各个结点的正常运行,开展主机托管和虚拟主机服务。


  七、电子政务建设的五项支撑


  (一)身份认证与数字签名

  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是电子政务深入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支撑平台。

  1.身份认证

  数字证书是用来标志和证明网络通信双方身份的数字信息文件。基于公开密钥基础架构(PKI)技术的数字证书认证是解决身份确认、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不可否认性的有效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如下要求:

  ——机密性:通过加密实现信息除发送方和接受方外不被其他人窃取;

  ——完整性:通过签名实现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

  ——身份确认:接收方能够通过数字证书来确认发送方的身份;

  ——不可否认性:发送方对于自己发送的信息不能抵赖。

  我省统一组建全省性的数字证书认证中心(Certficate Authority,CA),负责进行数字证书的申请受理、证书制作、证书颁发、证书管理。我市在数字证书应用初期,可通过市电子政务外网访问省的数字认证服务系统,实现统一的数字证书查询、验证和时间戳服务。随着数字证书应用规模扩大,逐步建立基于省CA的数字证书审核注册中心(Registration Authority,RA)。

  2.数字签名

  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是在数字证书基础上的应用方案。数字签名是只有信息发送者使用公开密钥算法的主要技术产生的别人无法伪造的一段数字串。发送者用自己的私有密钥加密数据传给接收者,接收者用发送者的公钥解开数据后,就可确定消息来自于谁,同时也是对发送者发送的信息的真实性的一个证明发送者对所发信息不能抵赖。

  数字签名实现了对原始报文完整性的鉴别,它与身份验证和审查系统一起,还杜绝了对操作的伪造和抵赖行为。根据《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安全的电子签名与书面签名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电子印章系统

  电子印章是现代密码学与东方印鉴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电子印章实际上就是数字签名加印章图片。数字签名是安全的保证,而印鉴则是权威的象征。从核心技术角度,电子印章和数字签名采用同样的原理。但随着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尤其是跨部门的无纸化电子文件传输,电子印章已经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重要而且独立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之一。

电子印章有效地消除了政府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电子签名的应用障碍,使人们就象在白纸黑字上签字盖章一样使用电子签名,符合各部门、单位对公章的管理规范,也基本上符合人们日常使用习惯。

电子印章是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包括:

  ——公章制作。将各部门会用到的公章制作进来,并对公章进行加密。

  ——公章发放。将公章发放给相关部门的相关人员。将制作好的公章电子钥匙(USB KEY)发放出去。

  ——公章查询。查询系统中已有的公章。

  ——公章作废。将由于各种原因作废的公章(如部门合并撤销、公章挂失等),进行作废操作。并记录作废原因。

  ——公章备份与恢复。对系统中的公章进行备份,防止由于硬件故障引起的系统瘫痪,并在系统恢复后快速恢复公章信息。

  ——公章应用。对公文盖章、发送、接收、回执、打印、归档等各环节的应用支持。

  (三)数据交换平台

  数据交换平台的目的就是为电子政务系统中各类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遵循XML标准的应用数据交换系统,为电子政务网的应用系统提供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的手段。

  与传统的应用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点对点交换的模式不同的是,公共数据交换系统是为各应用系统搭建的一个基础性的平台设施,应用系统可以通过公共数据交换系统来完成和其他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这样减少了不同应用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关联,消除应用之间的依赖性,一旦一个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不至于造成另一个系统的异常,从而降低了系统维护的成本。  

  数据交换平台包括:

  ——传输中间件。实现可靠的异步传输。

  ——路由选址。根据应用路由器中事先设置的“应用路由表”,屏蔽网络环境、操作系统和数据形式的差异,完成应用路由选址工作。

  ——报头格式定义。文件的传输采用TCP报文段的方式,一个报文段由报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报头和数据都存放一个XML文件中。

  ——数据分割和组装。通过网络发送数据或消息时,如果一次发送的文件过大,将会导致无法发送成功的现象。因此,数据交换平台将采用分段发送和断点续传的技术。

  ——自动回执处理。在接受方的适配器收到发送方交换的数据后并完成格式转换之后,将会通过安全接口自动发出回执送还给发送方,以实现防抵赖的安全功能。

  ——优先级控制。在并发处理大量消息传递的时候会根据该消息的优先级别进行控制。优先级高的消息将会被首先发送出去,而优先级低的将会暂缓发送以保证瞬时网络的通畅。

  ——常用格式转换。由于政府机关所用的字处理软件格式的差异,公文交换系统需要提供相关格式之间的转换,需要提供Word、WPS、PDF、CEB等常用字处理软件的相互转换;而格式转换这部分的工作将由接收方的适配器来完成。

  ——安全传输机制。数据交换系统提供加密的手段,敏感数据在传输之前可以被加密成为不可阅读的的格式;到达目的地之后才被解释密,这样可以防止未授权人访问数据。结合CA认证,可对正文和公章进行数字签字。

  (四)即时通信平台

  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是指使用因特网技术,基于软件的消息客户端在两点或多点之间通过主机服务器来传送信号或者建立文本进行实时交流,传送文本、语音、视频和数据文件等信息。“即时通信”有助于提高业务协同性及反馈的敏感度和快捷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通信开支。

  即时通信平台作为公用的消息管理中心,结合统一用户管理,满足政务平台在业务信息发生变化或者有新信息时能即时通知政务人员的业务需求。

  即时通信平台的功能包括:

  ——系统管理。单位自行进行用户管理,分配用户帐号、统一认证、权限管理、信息存档与监控等,同时与统一用户目录(LDAP)、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协同办公环境。

  ——实时通信。具体功能包括:查看联系人在线状态信息;即时消息发送与接收,可进行多人会话和消息群发;文件收发管理,可直接拖放文件到会话窗口进行发送,并可查看文件发送记录、状态;支持语音、视频交流及语音留言;用户可自定义联系人组, 并对组进行操作;可根据不同的查询条件查找并添加联系人;支持多种语言。

  ——网络视频会议。具体功能包括:会议预定与定时提醒 ,多方即时视频会议,文字、语音、视频交流,电子白板,远程协作,完整的会议记录与回放 。

   电子政务即时通信平台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其通信记录功能可加强部门安全保密管理,防止内部机密外泄;独立可靠的系统设置,为服务器的安全提供了基础保障,有效防止病毒侵害与黑客攻击。

  (五)工作流管理系统

  工作流是对一个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化的表示。政府办公中大量都是协同处理的过程,在协同过程中,信息按照一定的结构在部门/处室/个人各个层级和各个角色之间传递,经过各个职能角色的责任人员的处理,实现最终行政管理的目的。高效、可靠、实用、易用的工作流管理系统,将为电子政务的各种应用,尤其是跨部门应用(如协同办公、一站式公众服务),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工作流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必须参照WFMC(工作流管理联盟)的国际标准模型建立。主要包括:

  ——工作流定义。负责给出工作流程的定义,并以一定的数据格式提供给工作流引擎解释;

  ——工作流运行服务。它是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核心,负责工作流的解释执行,而其核心是工作流引擎,它负责分派任务,管理整个任务的执行;

  ——管理和监视工具。负责监控工作流的执行,可以查看和改变工作流的活动状态;

  ——工作流客户应用。执行者访问工作流的界面,活动参与者通过这样的应用程序参加工作流活动,获取自己的任务。

  ——调用接口。为实现工作流引擎的应用,应提供调用接口。由于工作流引擎的应用可以是本地的应用,也可以是远程应用。因此,调用接口可以是本地函数调用接口,或远程调用接口。

  ——需要建立一套灵活的组织架构和处理级别设定(部门,角色,人员配置情况),以使工作流管理系统的更加适应各应用系统的需要。


  八、电子政务的六类应用


  我市要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平台,重点抓好一批应用系统建设,逐步规范政府业务流程,努力提高政府的决策、监管和服务水平。

  (一)协同办公系统

  当前,以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间电子政务应用为目标的电子政务协同工作平台建设,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电子政务协同工作系统中,业务数据在多个政府部门间、在不同的业务流程间,按照协同工作的模式,安全可靠地流转、存储和处理。我市协同办公系统的建设,是“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工程。

  协同办公系统包括一系列数据标准和功能标准,利用“门户接入、数据交换、工作流、业务构件库、电子表单、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公共支撑平台和专用支撑平台,应用于政府协同行政办公的十个方面:

  ——公文处理。协同办公核心部分,包括政府收文、发文的规范处理。不仅处理公文的处室内部流转办理,而且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印章系统进行无纸化的跨部门收发文。

  ——督查管理。包括督察事项、督察任务、督察通知、督察反馈等。

  ——值班管理。包括记录值班情况,电话、来访以及来文、领导批示等。

  —活动管理。安排和定义单位领导活动相关事务,形成记录。

  ——会务管理。安排和定义单位各种会议活动相关事务等。

  ——信息处理。包括信息上报、刊物制作、刊物流转、信息评估。

  ——电报管理。包括明传电报、密传电报的登记管理和流转。

  ——议案提案。接收和处理人大、政协转来的议案提案。

  ——接待管理。各种领导或团队接待安排,接待过程的管理。

  ——个人事务。个人日程、通信录、邮件、个人活动的管理。

  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建设移动办公系统。公务员经授权可通过各种接入方式,如拨号、宽带、无线网络、WAP、PALM,连接电子政务平台,处理相关业务,实现移动办公。

  (二)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资源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为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系统,信息表示系统为手段,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分析、计划、组织、协调和管理控制等指挥功能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迅速果断、科学合理、有序协同的决策指挥体制。我市要在全市党政机关视像会议系统的基础上,抓紧构建全市应急指挥系统。

  我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总体建设目标是以市政府为应急指挥中心,借助政务网络、地理信息、视像会议、视频监控、可视移动终端、GPS等各种信息与技术手段,在紧急情况或发生突发事件时,实现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跟踪和支持,包括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信息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沟通、联动指挥、应急现场监控、领导辅助决策等,以便实现统一指挥和联合行动,对突发事件和应急事件作出快速联动反应和及时有效处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近期目标是以市政府办公业务资源网作为全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的网络平台,利用先进的数字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建成全市数字视像会议系统,以市政府为中心会场,七个区县、三防、公安、气象、卫生等部门设立分会场,实现应急指挥信息的共享和视音频信号的交互。

  中远期目标是将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大至公安(包括110、道路交通)、消防、卫生、三防、水利、电力、气象、地震、海事、人防、安监等部门,以及机场、火车站、车站、广场等重要公共场所,同时建立应急指挥共享数据信息平台。对于应急指挥监控系统未覆盖到的突发事件点的应急指挥,可借助广播电视直播车、CDMA“千里眼”、卫星通讯实现,未来可借助800M集群通讯系统和3G通讯系统。

  (三)社会管理综合系统

  社会管理综合系统的特点是将分散在各级政府和政府派出机构、政府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以便于政府对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管理。“十一五”期间,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社会管理综合系统类的重点建设项目有:全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市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等。

  1.公共信用信息系统

  我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有一定基础。进一步完善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平台和共享机制、建立充实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可以为自然人或企业控制信用风险、提高决策能力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支撑。

  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和社会诚信服务体系子系统。

  ——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依据信用数据标准,对各职能部门业务系统内的企业和个人基本资料、经费交纳和税收征管、信守合同情况等信息进行数据采集。

  ——综合信息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比对、整合、汇总、挖掘处理后,生成企业的信用记录数据,包括税务机关对企业/个人的监管和评估信息、海关对企业的监管和评估信息、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和评估信息、银行对企业/个人的信贷、资产评估以及信誉评估信息、金融审计机构对企业信誉的评估信息、涉及企业的司法、社会舆论、经济纠纷及市场评价信息。

  ——社会诚信服务体系子系统。具体功能模块主要为行业信用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以及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对企业或个人的信用进行评估、打分。由于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情况,部分涉及到企业秘密和个人隐私,需要制定严谨的制度,将公共信用信息提供给企业和个人使用。

  2.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的作用。构建和运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先进地区政府进行发展规划、城乡管理、决策指挥的重要手段。

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涉及范围广,与之相关的部门有国土资源、信息产业、建设、农业、水利、交通、环保、林业、规划等;涉及技术多,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空间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许多高新技术领域。

  我市基础性数字地图的开发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对数字地图的深度开发和应用。重点应用领域包括:

  ——应急指挥领域,如抗击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打击犯罪活动、跟踪疾病传播区域等;

  ——城乡管理领域,如土地管理、市政建设与管理等;

  ——公共服务领域,如在线政府公共服务、智能交通管理、社区服务等;

  ——农业发展领域,如农作物估产、农作物面积估算等;

  ——气象领域,如数字天气预报、灾害监测和防御等;

  ——环保领域,如环境监测与治理、水资源的监测和保护等。

  3.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

  通过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搭建全市统一的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对全市各个街道社区信息服务网络进行功能规范、资源整合和开发利用,改变社区管理和服务条块分割的状态,向居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有助于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功能包括:

  ——社区网上门户:包括社区主页、社区论坛等。社区主页整合社区范围内各种信息资源,构建社区生产和生活的网上服务链,向社区提供网络综合信息服务。市民可以通过社区网上门户了解日常生活、起居的各种有关信息,如居住、购物、邮政通信、饮食、金融服务、水电气供应、入学、旅游、交通、婚姻、户籍、医疗、就业、出入境、兵役等;企业可以获取企业经营运作的有关信息,如工商登记、税务申报、投资服务、用地申请、社保管理、安全生产、劳动力供求信息等。社区服务机构还可通过社区主页发布时政新闻和社区事务通知,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居民也可以通过社区论坛发表意见,参与社区的建设。

  ——社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对居民开展劳动保障、残疾人工作、民政工作等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日常服务工作,对优抚对象、困难居民、复退军人、老年人等实行分类服务,为下岗职工、待业青年等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信息。社区居民可在网上向社区管理机构申请各种便民服务;失业人员可登记就业意向信息,申请再就业培训;残疾人可登记康复需求和就业需求信息,申请“结扶帮对”服务等。

  ——社区文化和教育服务:开展日常的社区教育、文明社区创建、文化体育、科普、社区妇女工作等服务工作,方便社区居民及时了解各种科学文化信息,以及报名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宣传、教育、文体和科普活动。建立网上图书馆,为社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的课件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开展治安综合治理、社区普法、社区禁毒等工作,方便居民向社区管理机构反映治安管理问题,申请纠纷调解、咨询法律信息等。建立建全安全防范保障体系, 包括控制中心子系统、电视监控子系统、火灾报警子系统电子巡更子系统、燃气汇漏子系统、紧急呼救子系统等。

  ——社区人口事务服务:对居民开展社区户籍管理、社区居民管理、流动人口管理、育龄妇女信息管理、计划生育组织管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有关证件登记管理等工作。方便居民查询社区人口信息,为育龄妇女在生殖保健和计生证件的审核、办理、发放等方面提供更高效、更快捷的服务。

  ——社区党群工作管理服务:实现社区党政机构对党员、干部、共青团、妇女委员会、工会、统战等信息管理,社区居民可及时了解并报名参加社区党群组织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可向相关组织反映问题。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方便居民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状况和服务信息,申请社区卫生服务。开展社区精神(心理)卫生工作和社区健康教育服务。实现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与社区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和本市各大医院的宽带连接。社区居民可通过网络获得建立健康档案、短信健康提醒、在线医疗、检索国外医学资料、与专家交流、网上会诊等服务。配合大医院、药店、监督机构建立网上预约、电话预约挂号系统和药品信息查询系统,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选择并预约所需的专家,选择适用药品。通过使用互联网即时通讯、新视通等可视化、数字化手段提供远程医疗会诊、医疗咨询服务。

  ——社区环境卫生服务:开展爱国卫生工作、创建绿色社区等服务工作,方便居民反映社区环境卫生问题。

  (四)重点业务信息系统

  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主要是指电子政务建设中各个专业部门业务系统的建设,通常与12金工程联系紧密。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公安综合指挥系统、大通关工程等重点业务系统,是“十一五”期间我市业务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此外,地税、国土、卫生(含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药监、交通等重要部门的业务信息系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预算,酌情安排建设。

  1.财政信息管理系统

  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以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和宏观经济预测为核心应用的政府财政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本系统覆盖市、区、县财政管理部门和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全面支撑部门预算管理、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宏观经济预测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应用需求。

  本系统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财政系统多年来的管理模式,有利于逐步走向依法理财。系统以所有财政收支全部进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本模式,以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采购定单为预算执行的主要控制机制,以出纳环节高度集中并实现国库现金的有效调度为特征,详细记录每个用款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的来龙去脉,覆盖财政收支管理的全过程,大大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可监控任一时间点的财政资金收支状况,从根本上防止财政资金的体外运行和沉淀。

  本系统分为预算计划层、预算执行层、预算监督层等三个层次。主要建设内容有部门预算编审管理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工资统一发放系统、收入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

  2.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

  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一个覆盖全市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业务功能完整、标准规范统一、安全可靠、管理模式先进的“汕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向上与市政府和省业务系统相衔接,横向与各业务部门(单位)连网,向下延伸至区县劳动保障部门。

  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有:

  ——实现市直和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的数据集中,各区县仅作为终端处理自身业务,通过网络与市数据中心实现数据交换。

  ——完善以因特网为依托的劳动保障信息网站,建立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网络、全市统一的职业介绍服务管理平台。

  ——建立全市劳动保障12333热线“呼叫中心”,24小时为公众提供劳动保障业务咨询和接受投诉。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省厅的标准,基本建成全省统一、功能齐全的社保卡系统,建立覆盖全市的卡服务网点和规范的卡管理体制。  

  3.公安综合指挥系统

  本系统分为两个分项目分别实施,即“汕头市公安局110综合指挥系统”和“汕头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智能系统”。

汕头市公安局110综合指挥系统,是把隶属公安机关的110、119、122三个报警服务台和市局、潮阳、潮南、澄海、南澳五个110报警服务台整合在一起,实行统一接警、统一指挥,实现信息共享、协调处警,同时与社会其他行业服务系统如120急救、城管等多系统实行联动,提高城市综合指挥救助的反应速度和效率,使政府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形成统一指挥、反应快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服务群众、打击犯罪及对紧急事件的应急能力。

  汕头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智能系统,是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建立起来的,为指挥中心大楼提供信息化服务和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智能系统的建设能够大大提高机电设备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建立安全防范系统,提高指挥中心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按公安金盾网、互联网、政务网和保密网的应用需求和语音、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的要求,提供在桌面具有高速接入能力信息化办公条件,构建具有一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计算机网络交换平台。  

  4.粤东电子口岸(大通关统一信息平台)

  粤东电子口岸是汕头海关牵头建设的通关业务信息平台。本系统的基本建设目标是按照“统一平台品牌、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标准”的原则,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将海关、外贸、检验检疫、海事、边检、外汇管理、国税等部门的管理系统整合起来,形成口岸综合治理的合力,以信息化促进口岸管理的现代化,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快通关速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本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门户网站、通关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粤东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增值服务平台等。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实现粤东地区通关、物流、贸易管理服务计算机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大通关信息平台的建设要注重各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一是电子口岸系统已上线运行的网上报关、纳税、出口退税、收付汇等项目可整合至大通关平台;二是汕头海关已推广应用的加工贸易联网、报关单预录入项目可整合至大通关平台;三是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部门已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网上应用系统,可按汕头电子口岸的统一标准和要求,进行二次改造开发后,外挂至大通关平台;四是各部门应就数据交换的交换进一步达成共识,为今后特色功能的扩展提供基础数据的保障。

  (五)政府电子商务系统

  政府电子商务系统(或称政府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在于加强政府采购中心建设,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借助政府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政府采购、招投标、拍卖等业务的网上运作,切实实现采购人、管理机构、执行机构、供应商的信息一致和共享,体现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

  政府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要求是:

  ——实现协同高效的信息平台。政府电子商务系统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融合项目管理、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等管理功能,实现项目、办公、工作流、采购人资源、供应商资源、专家资源等多维一体的管理平台。

政府采购的信息和结果,应该在我市“外部门户”中拥有一个专门的版块,作为政府外部门户网站的重要内容之一,提供给社会。

  ——开展采购信息数据库建设。要规划建设好基础库、业务库、采购单位库、供应商库和专家库等采购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各个库之间的业务联系,实现管理、利用、分析、决策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提供准确切实的决策分析。政府电子商务系统并不仅仅是业务管理的流水帐,更重要的是要提供一组具备汇总、比较、评估、展望功能的模块,为政府采购部门的提供准确的、有力的数据支持。

  (六)基础数据库建设

  要以政务应用需求为中心,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组织建设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库、人口信息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企业信用数据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法规文件信息库、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等汕头市七大基础性政务资源数据库。

  1.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库

  本数据库是对各种在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政务平台上流转的收文、发文、会议纪要、电子邮件、视频音像资料等电子文件以及在各部门业务系统中产生的业务类电子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分类而成。该数据库由“电子文件中心”和“电子档案中心”两个有机的部分组成。

  电子文件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依托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提供电子文件数据统一在线管理和利用;通过档案管理软件进行归档处理;进行多媒体信息支持;纵向联合形成开放式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文件中心,有利于打破部门壁垒,提高行政办公效率,促进信息共享。

  电子档案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在线或离线适时接收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汇集各类信息资源,提供数字档案资源的共享,防止电子时代的“历史失落”,解决电子文件的“重用轻管”,促进电子档案的有机整合,并提供档案资源的综合利用。

  2.人口信息数据库

  人口信息数据库是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将分散在计划生育、统计、民政、劳动社会保障、税务、教育、人事等部门的相关信息资源通过统一的数据交换代码进行汇总整合,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本数据库可使各部门随时监控公民的个人信誉记录、纳税状况等信息,有效遏止不法分子冒领养老金、骗取保险金、欠缴税款的现象。人口信息数据库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劳动力信息、人才信息和应用系统。

  人口信息数据库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具有数据交换、请求服务、数据查询、下载和安全服务等功能的人口和人力资源应用支撑系统,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人口管理和人力资源信息服务水平。

  3.法人单位数据库

  法人单位数据库由我市所有法人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组成,包括基础数据和专业数据两个部分。

基础数据库所含信息是描述一个单位特征和外貌的最基本信息如组织机构代码、组织机构名称、地址、机构类型、法定代表人、注册号、注册日期、电话号码等,以及包括新办、年检、变更和注(吊)销等信息在内的状态信息。基础数据最大特点是以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数据库中所有单位的惟一的、始终不变的代码标识和主索引,其他政府部门和行业的数据库都是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索引与基础数据库进行信息互联、互通的。

  专业数据是政府其他部门在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增加而成的自身业务领域内的专业信息。

  4.企业信用数据库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对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的企业信用数据进行梳理、汇集和整合,充实完善我市已经建成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并与“法人单位数据库”统一协同建设。

  5.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

  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重点包括:

  ——水资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分布、各种类型的水库河网、可供水量、用水总量及其用水分类比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等方面。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土地利用结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等)、建设用地(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土地资源分布GIS数据是建设重点。

  ——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人均林业用地面积、森林资源分布。

  ——港口资源。岸线数据、港湾数据、航道数据。

  ——海洋资源。海域面积、滩涂面积、岛屿、海岸线、海洋及滩涂利用(建港、海产养殖、晒盐或种植)。

  ——生物资源。植物种类、植被类型和分布;野生动物种类科目及其分布。

  ——旅游资源。各个文物保护单位、各旅游经典的位置、面积、历史和典故。

  ——交通资源。机场、港口、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的分布。

  ——城市管线资源。自来水、电力、通信、排污为主的城市管线立体分布。

  6.法规文件信息库

  建设法规文件信息库,旨在将国家、各省、各部委到各地方制定的各种法规文件汇集起来,加以有序管理,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公民服务。

  我市法规文件信息库的建设要点有:

  ——全面性。国家、省、各部委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凡是直接颁发到我市的,都作为我市法规文件信息库的内容。没有直接颁发到我市的,或公用性、长效性的法律法规,可根据其重要性选择采集入库,也可选择专业性和权威性好的网站(或URL)作为我市法律法规库的链接,而不必采集输入和管理。

  ——针对性。我市自行颁布的法规文件,作为我市法律法规信息库的重要内容。

  ——有效性。区别于普通搜索引擎的查询方式,法律法规信息库需要提供多角度查询和全文搜索相结合有效应用方式,提供“按行业”、“按类别”、“按科目”、“按颁布时间”、“按颁布单位”、“按标题”、“按文号”、“按内容(即全文检索)”的组合检索途径。

  7.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

  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是电子政务工程战略性、基础性的信息资源库。它主要运用于满足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决策时对信息的需要,也可满足社会有关层面管理决策的需要。

  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内容包括三个子库和二个应用系统,三个子库即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地区经济数据库、投融资项目数据库,二个应用系统即数据查询分析系统和经济预测分析系统。

  ——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按经济动态分析周期要求纵向上分为年度经济指标,在横向上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块,数据内容涵盖全市国民收入、产值、人口、劳动力、消费支出、投资、财政、金融、就业等基础数据和各主要行业,数据类型包括实际值、累计值、增长率、指数、统计分析报告、经济监测报告、图表等。

  ——地区经济数据库。通过将全市各区县经济数据进行汇总,以镇(街道)为基本统计小单元、区县为大单元,建立区域经济数据库,时间上以年度为周期,分别建立全市各区县经济数据库。

  ——投融资项目数据库。本数据库汇集全市所有大中型新建、续建、改扩建的拟建待批、获批待建或在建的工程项目。

  ——数据查询分析系统。为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进行宏观经济发展决策等服务。

  ——经济预测分析系统。引进宏观经济多部门动态模型等经济预测技术,既可用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产业结构分析,也可研究各种经济政策和外部环境变动对各产业的影响,提高政府对经济的分析预测和宏观管理水平。

各部门的专业领域数据库可根据本身业务特点进行建设,属于公共数据的建设部分,要服从统一规划,采用统一技术标准开发建设。做好全文检索、数据挖掘、辅助决策等数据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提高信息使用效率。


  九、电子政务建设的七大保障

  (一)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强化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市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建设协调会议制度在我市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进一步发挥市信息产业局的职能作用,解决电子政务建设的体制性障碍,加大对电子政务的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全市电子政务资源。

  要按照先规划后立项、先评估后建设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电子政务项目的统筹管理。有关部门安排电子政务投资时,应当以电子政务规划为主要依据。只有纳入规划的项目才能开展建设,避免再次出现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各区、县政府都要建立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确保把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建立完善电子政务建设专家咨询机制,推进电子政务建设重大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

  (二) 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电子政务工作在加强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的同时,要突出重视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重复建设。原则上不再建设专网,各部门新上马的连通区(县)、镇的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以及部门之间网络互联的信息化项目,均应利用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现有网络资源开展建设,不允许另建一套。

  ——促进信息共享。根据统一的信息数据定义、目录、分类和交换体系,完善统计标准,明确信息资源采集、维护、共享、管理的责任主体。财政资金投入的新建信息系统,应将信息共享作为项目审核的必要条件。

  (三) 资金投入和运用管理

  要将电子政务建设专项资金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促进该专项资金的规范化管理。新上马的电子政务项目的资金预算,均应由市信息产业局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后,财政部门再予确定。各有关部门要综合平衡成本效益,统一计划、管理和使用电子政务建设资金。

  鼓励多渠道筹措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资金,广泛吸引社会投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审计制度和验收制度,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标准严格执行。使用政府财政资金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实行政府采购,在性能价格比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和软件。鼓励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中引入第三方监理机制,保证电子政务项目按时、按质、按预算完成。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信息化工程项目质量进行监督验收。

  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凡在我市范围内从事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服务的单位,需取得国家规定的相应资质。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涉密信息化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军队和省有关规定。

建立行之有效的电子政务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实现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力求以最小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不同领域的评估标准,建立群众评议、专家评审、专业机构评测相结合的信息化评价体系,确保信息化建设发挥应有的效益。

  (四)人才队伍和推广宣传

  充分运用好我市本地的人才资源,发挥好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企业三类信息化技术队伍的作用。

  坚持多渠道培养与高起点引进并举,满足电子政务建设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大力吸引海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来汕头创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的电子政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定考核标准和制度。

  注重推广宣传,使电子政务建设的意义、政府网上门户的使用方法为我市千家万户所熟知,形成“政—民”互动的效果,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五)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定

  遵循国家和省制定的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开展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制定政务网络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政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和政策,加强信息化建设的法制保障,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的网络构造、业务协同、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等各类标准和规范,建立健全电子政务标准实施机制。

  (六)技术保障与专业服务

  加强市信息中心及各职能部门的技术力量建设,做好全市电子政务的技术服务保障工作。

推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在政府部门和财政投资项目中推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鼓励各部门单位采用外包服务,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益。加快培育本地外包服务企业,对从事政府类项目外包服务的企业与从业人员进行资质认定,将通过认定的企业列入政府采购服务目录。

  重视电子政务系统开发的技术选择。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路线应遵循成熟性、开放性、先进性、协同性、国产软件优先等原则。始终把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支持放在技术路线的首位。充分运用基于XML的数据交换、身份认证和数字签名、版式文件和电子印章、跨部门工作流、J2EE技术和.NET技术等成熟技术,结合参考SOA架构、智能文档(Smart Document)、智能搜索引擎等先进技术,努力增加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缩短建设周期、提升系统品质、降低开发成本。公共支撑平台以及关键的、大型的应用支撑系统,应采用Unix路线。部门级的应用,可以选用Windows路线。

  (七)产业支撑和产业带动

  电子政务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其它领域信息化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加快电子政务本身建设进度的同时,要完善汕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开展信息网络体系、公共应用信息平台和信息交换中心建设;加快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等的发展,促进信息产业成为汕头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建设,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形成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各项社会事业以及城市与农村、大社会与小社区等社会构成要素的信息化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

  附件:

  汕头市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实施步骤

  一、一期工程

  时间:从2006年1月起,至2007年12月完成

  内容:

  1.启动网络基础平台与网络中心建设

  2.“一站式”应用系统第一期建设、包括内外网门户建设

  3.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印章系统建设

  4.CA分中心建设

  5.统一的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

  6.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7.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8.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建设

  9.政法网相关建设

  10.金盾网相关建设


  二、二期工程

  时间:从2008年1月起,至2009年12月完成

内容:

  1.“一站式”应用系统第二期建设

  2.跨部门协同行政办公系统建设

  3.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二期)

  4.知识库与决策支持系统

  5.数据中心建设

  6.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库建设

   7.法规文件信息库建设


  (三)三期工程

  时间:从2009年1月起,至2010年12月完成

  内容:

  1.综合性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2.“一站式”应用系统完善扩充建设

  3.人口信息数据库

  4.法人单位数据库

  5.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

  6.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库


上一篇:广东省“一站式”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下一篇:云南省电子政务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